没有资格的评说

       前几天收到《世界华人周刊》赠送的一本书,是林清玄的散文集。书中有清香,字中有墨香。纸张富有质地,文思细腻,能感知到夏虫秋叶的呼吸。
       但这仅仅是非电子书带给我的感觉。
       整本书的基调正如书名《观自在  平常心》一样娓娓道来,为热爱生活的普通人所特写。被某评论家评为“积极向上”的书。而且每一篇的伊始都有一段极其唯美的话,如果在中学时代我一定会拍手叫好。但是现在我却学会了选择。
        我们的确没有资格评论或者否认一位已经被文坛认证的作家,但是有足够的权利去选择契合自己的书籍。或许是因为这个年龄我比较垂青于“激进浪漫派”,而非正值时代潮流式的“个人情绪”的发泄式表达或者所谓固缩社会普遍认为的正能量式的通畅。
        对于中国的作家,我所知甚少,喜之更为寂寥。余秋雨算是个例。甚至从读外国文学的数量当中认识的翻译家都比作家更胜一筹。当然吸引我的不是国籍,而是文学本身。
        我一直相信书籍没有国界,但是有阅读的距离。
        正如同样是一本写关于旅行的书,有的是在描摹风景,试图勾勒出一副实体的画卷;有的略微深邃了一些,把外显的风景当作意象,在畅谈人生,伤春悲秋;还有的人却把旅行嵌入了生命,变成了比诗更美的史诗。比如后者的典型代表——小说篇为刚刚获得诺奖的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散文篇为余秋雨的一系列作品。
        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写作的能力,但是我会一直保持欣赏和感知真正的优秀作家及作品的敏锐和思考能力。当然我已确定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我希望能够步入到期待的正轨当中。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低酬稿时代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点开一看,中西方的酬稿差距的确惊人。而且自从改革开放30年以来竟然始终保持恒定。这一现象直接导致职业作家越来越少,那些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不写作的天生作家在生计面前也渐次退出江湖。而当今盛行的作家几乎都是把写作建立于生计之上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看20世纪及之前出生的作家的作品,那些没有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岁月沉淀的作品一碰就碎。
         作家的质量降低了,读者的质量以及数量也在下滑。作家与读者永远都是线性关系。有句话说:“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我想说我们的时代乞丐只能闻到饭香。所以在我的生活当中,知己的读书者尤其稀缺。他们看不到草木的枯荣,窥视和消费的永远都是娱乐明星的各类八卦。当然我没有谴责,只是不能苟同罢了。
        拜生活的馈赠,我仍有一两个知心的书友。我们会手写书信,一起体验和分享彼此文字背后遗下的手泽;翘首以盼,对方信件寄达的时刻;沉静耐心,墨香弥漫落笔的过程。
         今天刚刚给远在哈尔滨的好友寄去一本书和一封信,寄件回来的路上,我不禁联想海莲.汉芙终于赶到查令十字街时的情景,那是一条比整个世界还要大的街道。
        我想终究有一天,那些我们所挚爱的读书人站立的地方,都会被另外一些欣赏他们的人所深情凝视,而且眼神都是那么的一致。
        时间再荒唐,现实再苍凉,岁月再漫长,至少还有读书的人,凝聚在一起,将世界点亮。
        我相信读书的力量。

评论
热度 ( 2 )

© 林南生Linansy | Powered by LOFTER